清华大学慕课下载:信息科学技术概论
类型:公开课
主讲人:孙家广,1946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软件及应用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孙家广于1970年从清华大学自控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77年至1978年在日本伊藤忠商社工作;1985年至198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1986年至1987年担任美国硅谷IDVIEW公司总工程师;1990年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1991年至1992年在美国惠普公司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担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2006年至2016年担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2008年担任第六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出任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首任主任;2018年出任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孙家广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建模、分析与验证及软件工程与系统的教学、研究、开发。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孙家广负责研制了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二维CAD系统、三维产品造型核心平台、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及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EIS)等大型软件,并在数百家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应用。 科研综述:学术论著截至2021年5月,孙家广先后在中国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EI收录75篇,SCI收录35篇,作为第一作者著书4本。
荣誉与奖励:科研成果奖励截至2021年5月,孙家广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顾问、教育部软件工程教指委主任、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图学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主编。
李衍达,男,1936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东莞,祖籍广东南海,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年至1981年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曾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李衍达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
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研究,如利用部分数据重构信号、小波分析、分形信号处理以及这些方法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此外,也从事智能信号处理的方法及系统的研究,如人工神经元网络、模糊系统、进化算法的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网络智能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了高速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发掘、提取与多媒体数据的压缩和组织,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及设备的智能控制。1997年以来,主要致力于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将复杂系统的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方法应用在分子生物学中;在基因组序列的信息结构研究,基因调控网络的建模和仿真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主要贡献:科研综述: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在信号重构理论方面,提出了应用幅度谱和部分采样点重构信号的新定理,使所需的采样点由N/2减至N/6提出了利用相位重构技术估计时延的新方法提出了仅用幅度谱重构最小相位信号的新算法。与合作者在用不完全投影重建图像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投影关系定理在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面,提出了利用测井资料提高地震剖面分辨率的新方法,以及高分辨率速度谱估计方法与合作者提出了采用POCS图像复原技术恢复波阻抗剖面的方法提出了基于零、极点估计的子波估计与反褶积方法提出了用新的τ-S变换剔除多次波的方法,以及综合地质、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储层分布等。
李衍达研究的仅用相位谱、幅度谱或附加部分时域采样点恢复有限长离散信号等问题,在信号重构理论及算法的研究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将新的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方法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取得了开拓性成果。
李衍达在信号处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研究领域也有成就,如利用部分数据重构信号、小波分析、分形信号处理以及这些方法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此外,也从事智能信号处理的方法及系统的研究,如人工神经元网络、模糊系统、进化算法的理论模型及其在信息网络智能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了高速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发掘、提取与多媒体数据的压缩和组织,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及设备的智能控制。1997年以来,主要致力于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将复杂系统的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方法应用在分子生物学中;在基因组序列的信息结构研究,基因调控网络的建模和仿真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
2015年,获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
199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9年,获新鸿基地产信息学科奖。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9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198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1984年,获清华大学杰出论文奖清华大学杰出论文奖。
张钹,1935年3月2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
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并留校任教,历任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0年—1996年任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张钹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理论研究,以及这些理论在模式识别、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主要成就:在人工智能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问题分层求解的商空间理论;解决了不同粒度空间描述、相互转换及复杂性分析等问题;提出了多层信息综合、不确定性处理、定性推理、规划与搜索等新的原理与模型,有效地降低了计算复杂性;在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系统得分析了典型神经网络模型,给出了该网络各项性能的定量结果;提出了一种自顶向下新的人工神经网络构造性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它的性能。 [6]
1984年,张钹领衔成立了中国首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1990年,张钹和同事联合成立了中国首个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论著:截至2019年1月,张钹已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专著5部 [6] ,其代表论著有《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合著论著《Research on Frontiers in Computing》等。
荣誉与奖励:截至2019年1月,张钹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学院介绍: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大学,是中国顶尖学府C9联盟,以及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在百余年间,清华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课程简介:课程以信息学科自身、信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为背景,引导学生“入大学学习之门”,主要内容是信息科技的内容、历史、作用和趋势,并与基础学科、国家战略、艺术创造等内容相交叉。
课程列表:
P1 01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1)29:54
P2 02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2)43:44
P3 03生命与信息(1) 30:32
P4 04生命与信息(2) 37:53
P5 05计算机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1)43:21
P6 06计算机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2)49:03
P7 07核能源与信息(1) 36:11
P8 08核能源与信息(2)34:15
P9 09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1)47:12
P10 10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2)50:41
P11 11物理学与信息科学技术(1)23:35
P12 12物理学与信息科学技术(2) 31:22
P13 13光电子器件与技术创新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1)38:29
P14 14光电子器件与技术创新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2)50:17
评论(2)
canadian pharmacy reviews ed meds online ed medication
I value the article post.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read more. Will read on…